返回联盟首页 | 共产党员网

下属镇街道先锋网站:

高岳街道 | 矿山集街道 |  朔里镇 | 石台镇 | 段园镇

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》(2023年版)23

6.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

 

(154)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、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,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。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,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,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,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。”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,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、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。在这个过程中,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,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。

 

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,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。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,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,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,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,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。要自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,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、坚定的政治信念、科学的思维方法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,增强问题意识,把研究回答新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,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,努力揭示我国社会发展、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,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、人民、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,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。

 

(155)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,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时代重任。要按照立足中国、借鉴国外,挖掘历史、把握当代,关怀人类、面向未来的思路,体现继承性、民族性,体现原创性、时代性,体现系统性、专业性,构建有中国特色、中国风格、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、学术体系、话语体系。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,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、发现新问题、提出新观点、构建新理论。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,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、新范畴、新表述。

 

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,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。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,关键要看有没有主体性、原创性。如果不加分析把国外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奉为圭臬,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,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,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。要以中国为观照、以时代为观照,立足中国实际,解决中国问题,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不断推进知识创新、理论创新、方法创新,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。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,我们既要立足本国实际,又要开门搞研究,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,应该吸收借鉴。

 

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,必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。要建设种类齐全、梯队衔接、结构合理、专业突出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,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,培养造就一批善于思考和研究中国问题的人才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、主义真、学问高、德行正,有“板凳要坐十年冷,文章不写一句空”的执着坚守,以彰显中国之路、中国之治、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,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、根本性、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、取得好成果。

 

7.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

 

(156)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,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,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。举精神旗帜、立精神支柱、建精神家园,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崇高使命。推动文艺繁荣发展,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,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,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、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。

 

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,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。长期以来,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与时代同步伐,与人民同呼吸、共命运、心连心,高擎民族精神火炬,吹响时代前进号角,矢志不渝投身革命、建设、改革事业,为增强人民力量、振奋民族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文艺工作取得长足进步,涌现出一批文艺精品,造就了一批优秀人才,我国文艺事业呈现百花齐放、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。

 

(157)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。源于人民、为了人民、属于人民,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,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人民需要文艺,文艺需要人民,文艺要热爱人民。

 

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、一千条,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。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,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,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。扎根人民、扎根生活开展文艺创作,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,用光明驱散黑暗,用美善战胜丑恶,让人们看到美好、看到希望、看到梦想就在前方。

 

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。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,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。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、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、温润心灵、陶冶人生,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。要发扬中国文艺追求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,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、体现中华文化精神、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,思想性、艺术性、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,把有筋骨、有道德、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,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。

 

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,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。创新是文艺的生命。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、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,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,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。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,增强文艺原创能力。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,政治上充分信任,创作上热情支持,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。要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,倡导讲品位、讲格调、讲责任,运用历史的、人民的、艺术的、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,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,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、现象、思潮敢于表明态度,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。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,拓宽了文艺空间。要适应形势发展,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,加强正面引导力度。

 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文艺要通俗,但决不能庸俗、低俗、媚俗。文艺要生活,但决不能成为不良风气的制造者、跟风者、鼓吹者。文艺要创新,但决不能搞光怪陆离、荒腔走板的东西。文艺要效益,但决不能沾染铜臭气、当市场的奴隶。”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,把人生追求、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、民族命运、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,以文弘业、以文培元,以文立心、以文铸魂,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、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,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。

 

8.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最大增量

 

(158)互联网的迅猛发展,深刻改变着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,给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交流交融交锋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。现在,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往往因网而生、因网而增,许多错误思潮也都以网络为温床生成发酵,互联网已经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、主战场、最前沿。

 

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,能否顶得住、打得赢,直接关系国家政治安全、文化安全、意识形态安全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谁掌握了互联网,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;谁轻视互联网,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”,“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,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”。要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,管得住是硬道理,用得好是真本事,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,提高用网治网水平,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。

 

理直气壮唱响网上主旋律,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,是掌握互联网战场主动权的重中之重。要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、舆论导向、价值取向,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,做强网上正面宣传,推进网上宣传理念、内容、形式、方法、手段等创新,更好用党的创新理论团结凝聚亿万网民,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。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,严密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,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驳。不负责任的言论少一些,对我国社会发展、社会稳定、人民安居乐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。

 

(159)伴随着信息社会不断发展,新兴媒体影响越来越大。特别是出现了全程媒体、全息媒体、全员媒体、全效媒体,信息无处不在、无所不及、无人不用,舆论生态、媒体格局、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。必须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和机遇,推动媒体融合发展,加快构建融为一体、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。

 

媒体融合发展是一篇大文章。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,而是迭代关系;不是谁主谁次,而是此长彼长;不是谁强谁弱,而是优势互补。融合不是简单嫁接,而是要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,从“你是你、我是我”变成“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”,进而变成“你就是我、我就是你”。

 

全面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规律,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。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,加快构建网上网下一体、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新格局,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、先进技术为支撑、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,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、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。坚持移动优先策略,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,牢牢占据舆论引导、思想引领、文化传承、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。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、生产、分发、接收、反馈中,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。

 

(160)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,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。网络空间天朗气清、生态良好,符合人民利益;网络空间乌烟瘴气、生态恶化,不符合人民利益。要坚持发展和治理相统一、网上和网下相融合,加强网络伦理、网络文明建设,以时代新风塑造和净化网络空间,广泛汇聚向上向善力量,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。依法依规加强网络空间治理,推动依法管网、依法办网、依法上网,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。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,形成党委领导、政府管理、企业履责、社会监督、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,经济、法律、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,推动网络空间更加清朗。

 

建设良好网络生态,不是说只能有一个声音、一个调子,而是说不能搬弄是非、颠倒黑白、造谣生事、违法犯罪,不能超越了宪法法律界限。对网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评,不仅要欢迎,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。要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、开展工作,发挥好网络引导舆论、反映民意的作用,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,成为了解群众、贴近群众、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,成为发扬人民民主、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。

 

网络空间关乎人类命运,网络空间未来应由世界各国共同开创。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,共同推进网络空间全球治理,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,构建更加公平合理、开放包容、安全稳定、富有生机活力的网络空间,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。

 

9.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

 

(161)一个大国发展兴盛,必然要求文化传播力、文明影响力大幅提升,实现软实力和硬实力相得益彰。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、从未中断的文明,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、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、独特的制度创造,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。当今时代,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让世界再次聚焦中国,国际社会对中国奇迹产生愈加浓厚的兴趣,渴望破解中国成功的秘诀。同时,国际社会对我们的误解也不少,或出于意识形态偏见,或出于所谓“西方文明优越”的傲慢,一些西方媒体仍然在“唱衰”中国。

 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我们在国际上还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“逆差”、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“反差”、软实力和硬实力的“落差”。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国家软实力建设,让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。

 

(162)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,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,必须切实把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好,做到“形于中”而“发于外”。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,完善文化经济政策,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,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,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。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,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,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,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。坚持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。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,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,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,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,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。

 

(163)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,讲好中国故事、传播好中国声音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,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?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!”中国故事怎么讲?根本在于传播理念,以理服人,以情动人,以我为主,融通中外。要客观真实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,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,讲好我们正在经历的新时代故事,帮助国外民众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、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,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,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,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、体现中国精神、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。注重把握好基调,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,展现真实、立体、全面的中国,努力塑造可信、可爱、可敬的中国形象。

 

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,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,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。落后就要挨打,贫穷就要挨饿,失语就要挨骂。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,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,采用贴近不同区域、不同国家、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,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、区域化表达、分众化表达,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。讲究舆论斗争的策略和艺术,主动设置议题,下好先手棋、打好主动仗,提升重大问题对外发声能力。整合各类资源,推动内宣外宣一体发展,着力打造具有强大引领力、传播力、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,不断提高塑造国家形象、影响国际舆论场、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能力和水平。

 

 

朗读者:赵婉月,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(省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中心)总体规划部工作人员。